醫療廢物知識【二】
(1)醫療機構要高度重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廢物管理,切實落實主體責任,其法定代表人是醫療廢物管理的第一責任人,產生醫療廢物的具體科室和操作人員是直接責任人。
(3)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及時處理產生的醫療廢物,避免各種廢棄物堆積,努力創造健康衛生環境。
17《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間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對加強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提出了哪些要求?
(2)規范包裝容器。醫療廢物專用包裝袋、利器盒的外表面應當有警示標識,在盛裝醫療廢物前,應當進行認真檢查,確保其無破損、無滲漏。醫療廢物收集桶(裝放容器)應為腳踏式并帶蓋。醫療廢物達到包裝袋或者利器盒的3/4時,應當有效封口,確保封口嚴密。應當使用雙層包裝袋盛裝醫療廢物,采用鵝頸式封口,分層封扎。
(4)分區域進行處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的發熱門診和病區(房)的潛在污染區和污染區產生的醫療廢物,在離開污染區前應當在其外面加套一層醫療廢物包裝袋;清潔區產生的醫療廢物按照常規的醫療廢物處理。
(1)安全運送管理。在運送醫療廢物前,應當檢查包裝袋或者利器盒的標識、標簽以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工作人員在運送醫療廢物時,應當防止造成醫療廢物專用包裝袋和利器盒的破損,防止醫療廢物直接接觸身體,避免醫療廢物泄漏和擴散。每天運送結束后,對運送工具進行清潔和消毒,含氯消毒液濃度為1000mg/L;運送工具被感染性醫療廢物污染時,應當及時消毒處理。
(3)做好轉移登記。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對醫療廢物進行登記。登記內容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者數量、交接時間,最終去向以及經辦人簽名,特別注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或“新冠”。登記資料保存4年。
19醫療機構應依據哪個文件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污水應急處理工作?
(2)應依據《新型冠狀病毒污染的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技術方案(試行)》要求,對產生的污水按照傳染病醫療機構污水進行管控。強化殺菌消毒,確保出水點大腸菌群數等各項指標達到《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相關要求。
20醫療機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還應依據哪些文件對污水和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和處理?
21醫療機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污水應急處理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2)在污水應急處理中,要加強污水處理站廢棄、污泥排放的控制和管理,防止病原體在不同介質中轉移。
(4)不得將固體傳染性廢物、各種化學廢液棄置和傾倒排入下水道。
(6)應為工作人員配備工作服、乳膠手套、防護面罩、護目鏡、防毒面具以及急救用品。
22醫療機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污水的應急處理中,采用液氯、二氧化氯、氯酸鈉、漂白粉或漂白精消毒,有效氯投加量為50mg/L時,消毒接觸池的接觸時間、余氯及糞大腸菌群數應符合哪些要求?
(2)若因現有氯化消毒設施受能力限制,接觸時間為1.0小時的,余氯大于10mg/L(以游離氯計),參考有效氯投加量為80mg/L,糞大腸菌群數<100個/L;若接觸時間不足1.0小時的,投氯量與余氯還需適當加大。
23醫療機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污水的應急處理中,采用臭氧發生器消毒時,污水懸浮物濃度、接觸時間、投加量、大腸菌群去除率及糞大腸菌群數應符合哪些要求?
(1)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英文簡稱POPs)是指具有持久性存在于環境中,具有很長半衰期,能夠通過空氣、水和生物等環境介質長距離遷移,能夠通過食物鏈(網)積聚,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有機化學物質。
①環境持久性:POPs結構非常穩定,對于光、熱、微生物、生物代謝酶等各種作用具有很強的抵抗能力,在自然條件下很難發生降解。在水、土壤和底泥等環境介質及生物體中長期存留。
③長距離遷移能力:POPs具有半揮發性,使其能通過蒸汽進入大氣,并能夠隨著大氣流動等實現遠距離遷移,導致全球范圍的污染傳播。
(1)抑制生物體免疫系統的功能。
(3)導致生殖障礙、畸形、器官增大、機體死亡等;可影響人的生長發育,尤其是兒童的智力發育。
(5)此外還可引起慢性阻塞性心肺疾病發病率升高、肝纖維化、消化功能障礙、皮膚毒性、精神心理疾患等。